台伪空军司令部 1 月 21 日表示,当天上午 10 时 50 分左右,驻台中清泉岗基地第 3 战斗机联队的 1 架 IDF 战机,在降落后滑入机堡、执行关车前检查时,一名负责安放轮挡的机工长(机务士官长)突被战机右侧发动机吸入进气道,送医抢救后宣告不治。

在为 IDF 搬运登机梯等设备时,机务人员确会进入进气道正前方的危险区域,必须严格执行并确认发动机关车后方可进入
据了解,这名胡姓女士官长出生于 1984 年,2007 年从台伪空军航空技术学校毕业后就在清泉岗 3 联队服役,是基地的"明星士官"之一,去年刚刚升任三级士官长。事发后她被紧急送往台中海线童综合医院,但当时头颅已被削去大半、呼吸心跳全无,到院 5 分钟后于 11 时 38 分宣告不治身亡。
肇事飞机机号为 1504,隶属第 7 作战队,是一架单座 IDF 战机。该机原为汉翔公司为"翔升计划"(F-CK-1C/D)制造的单座原型机,2006 年 10 月首飞,飞控系统和火控系统有所改进。由于"翔升计划"在耗资 70 亿新台币之后下马,该机于 2016 年改为与台伪空军其余 IDF 升级后相同、总体技术水平相比"翔升"略有降级的"翔展构型",并移交清泉岗 3 联队使用至今。


对比可见,该机在"翔升"原型机状态下的保形油箱已经去除,涂装也改为与现役 IDF 一致,但垂尾上的生产序列号 95-8136 未变
虽然 IDF 进气口尺寸较小,但根据台伪空军两支列装该机的部队——第 1 和第 3 战斗机联队的经验,身材较瘦小的机务兵是可以钻入该机进气道检查作业的,而且 30 多年前,清泉岗 3 联队确曾出过一起类似事故。加上胡姓女士官长比多数男兵体型纤细、体重更轻,一旦不慎处于进气道前方的危险区域,更容易被吸入,导致头部猛烈撞上发动机而死。
另外,台伪空军一位资深发动机维修专业军官也指出,在 IDF 发动机慢车时,进气道前方 180 度扇形范围内、16 英尺(约 4.88 米)距离内都是危险区域。如果发动机在军用推力及以上时,进气道前方 180 度扇形范围、25 英尺(约 7.62 米)距离内,都是危险区域。此时接近飞机的人员,都要时刻注意,互相提醒。

另外联合新闻网报道提到"教官(对飞行员的尊称)此时进油门(推油门)",如果属实,要么是意外操作,要么是飞行员认为飞机没有停到位,而在未与机工长沟通、也未观察其位置的情况下推了一点油门——而且机工长很可能没有注意飞机尚未关车
值得注意的是,这名胡姓女士官长,虽然是从培养机务士官的航空技术学校毕业,在 3 联队的评价也较高,但其绝大多数的服役经历都是在机关内勤度过;直到去年,为了升调三级士官长,她才选择前往机务一线工作。因此虽有 17 年军龄,但她在岗位熟悉程度等方面,是不如比她年轻的其他机务士官的。


台军清泉岗基地的女机务(图一)和肇事的 1504 号机(图二),后者在不久前的所谓"春节加强战备"中也出动了
台伪空军司令部进一步表示,对此次事故的遇难者表示深表哀痛与不舍,后续会配合检查、宪兵机关搜证调查,并全力协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;另将通盘检讨、精进工作流程,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。目前台中地检署已派出检察官前往清泉岗基地,调查是否有无涉及刑事犯罪行为。
目前,IDF 仍是台伪应对我军战机的一线主力,在台南和清泉岗两个基地部署有两个联队约 130 架。由于该机机载设备较为简单,保障工作基本立足岛内完成,因此历史上一共只坠毁过 4 架,最近一次已是 2008 年 10 月了,妥善率和出动率总体较高。1 月 8 日,清泉岗 3 联队刚刚进行了 IDF 紧急挂载及并起飞模拟战斗的演练。

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,如果从正面接近并为 IDF 放轮挡,的确处于发动机进气道前方的危险扇面中
此次演练中,台伪空军地勤人员用最短的时间,将"天剑 1 "近程空对空导弹及"天剑 2 "中程空对空导弹挂载至战机上,接着由警戒室的待命人员在响铃后,飞行员与地勤人员立即进行相关作业,在规定时间内将 IDF 战机开车滑出及起飞至目标空域。
